当前,许多国家在促进小规模学校内涵发展方面的实践探索,对于提升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质量不无借鉴价值。
一是创新学习空间激发师生热情。有效的学习空间能够鼓励和促进学习者的探索、协作和讨论,能够激发教师尝试教学新方法的热情。英国学校将教室视为学生自主生长的成长空间,每间教室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意与创造,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的理念开展教室的文化布置和空间分配。尊重学生生理、心理成长,学习方式与个性需求,每间教室都有不同的功能区域,体现出对教育功能与方式多样化的认知与理解。从地面到四壁,从窗台到天花板,空间的区域分配与教育内涵相融合,形成适宜师生生活与成长的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将教室课桌排列成品字形、田字形、“M”形、“U”形,以增加课堂中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提供了教师尝试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更多可能。
二是以全科包班制有效推进跨学科教学。在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小规模小学都在采用全科教师包班制教学,教师从所教学科开始,会有意识地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综合性学习,更好实施跨学科课程整合。另外全科教师在包班开展多学科教学过程中,能够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孩子的潜能,更加全面看待学生的表现,并对其短板提供针对性指导,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
三是积极创新复式教学提升教学效益。复式教学让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拓展等方面都会受益,也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美国部分学校仍存在“不依托分级制的课程设置”。日本政府在制度层面明确了复式班级的设置,加强对复式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将复式教学纳入小学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内容,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式教学的基本功,以不断提升复式教学质量。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规定,所有初等教育学校的一至四年级都要进行复式教学,在当地政府看来,复式教学是儿童教育的最好形式。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链接到各类优质资源的更多可能。
一是运用专递课堂、同步课堂、直播课堂等形式,通过互联网+教研,让小规模学校师生共享更多优质教学资源。甘肃静宁县实施“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示范”项目,为乡镇安装了“一校带三校”模式的专递课堂多媒体教学设备,连通省级资源平台,四所学校统筹排课,保障乡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二是基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的项目或课题研究合作平台,为小规模学校链接到更多专家资源,以得到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支持。甘肃华亭县草窝小学积极参与兰州大学实施推广的复式教学“同动同静”新模式的探索实践,专家团队为草窝小学提供了长期支持与指导。在远程学习平台上,草窝小学教师随时和专家及同行探讨交流,学校发展焕发出新活力。
三是借助公益组织,让小规模学校链接起更多可持续的优质资源。如“‘互+计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为乡村学校解决素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乡村学校全体学生。“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应用移动学习,组建学习社群,转变乡村教师教育观念,提升信息素养、激发成长内驱力,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面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各类自然、文化资源和乡村学校学生数少的劣势转化为教学优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成长和充分发展。
乡村独特而又深厚的乡土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理应成为学校文化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在地资源”。乡村小规模学校应充分挖掘和发挥乡土自然、历史、民俗、农耕、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构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让乡村教育有根、有魂、有特色。海南长龙小学通过田园课程体系设计,走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发展新路子,田园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家乡,学习知识,还让曾经长期在低谷中徘徊的长龙小学在县里的“教育光荣榜”上“有名”。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教委组织学校师生搜集整理北方地理地域、人文环境、农业发展史等有关资料,引导师生了解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建设农耕文化教育基地,参与保护传统农耕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个性学、定制教”的教学理念,实施“一生一策、精准施教”教学策略,实现“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智力水平,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化教学和辅导,让每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针对学生中的“优”和“弱”分别给出可行性措施和建议,逐步推进培优补弱工作。在作业布置上,各学科教师通过明确学生的学习小组及分层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梯次地提出作业任务要求。
无论是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做法,还是国内利用技术或立足实际所开展的教育实践,实践证明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全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借鉴,进一步提升其教育质量。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副研究员,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
作者:左晓梅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1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